大家好!很谢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关心、支持,也很高兴和高新区、枣阳市、谷城县的三位领导和航宇嘉泰、新华光的两位企业家一道与大家就“专精特新”企业未来的发展情况进行交流。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中小企业中最具成长潜力的部分,“专精特新”是中小企业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特征,是助力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的重要推动力。在2019年,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习就提出“要发挥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同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白准确地提出引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2021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同年9月2日,习在2021年中国交易会全球峰会上发表视频致辞,提出“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极大地增强了广大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走“专精特新”之路的信心和决心。2022年9月9日,习致信祝贺2022全国专精特新中小公司发展大会召开,强调“着力在推动企业创新上下功夫,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可以说,“专精特新”已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市建设工业强市和高水平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重要基础,意义十分重大。
目前,工信部共认定了四批899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经信厅共认定了四批2357家省级专精特样报中小企业。2022年,我市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家,居全省第二,总数达到46家;我市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4家,居全省第二,总数达到191家。
近年来,我市着重统筹谋划、一体推进,立足做好四篇文章,强化四项力度,推动全市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扎实有效推进。一是做好政策文章,强化扶持力度。一方面全力落实中央和省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系列惠企政策;另一方面,积极兑现以工业倍增政策为主体的一系列市级政策,每年安排2.5亿元市级财政资金,重点支持企业组织科学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方向发展。同时,制定出台襄阳市优质企业培育专项方案,从小进规、规升专、专上市,到领军企业,全流程细化培育措施,全周期打造扶持体系,点对点帮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转型发展。二是做好储备文章,强化培育力度。查清“家底”,对标创建标准全面摸排,将符合发展趋势的优质企业纳入精准培育;建好“苗圃”,分层分级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动态培育库,针对入库企业组织定制化服务,精准施策;定准“目标”,年初制定分解全年工作目标,并将培育成绩纳入县市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考评指标,确保培育工作保质保量、扎实推进。目前专精特新入库企业421家、单项冠军入库企业229家、领航企业入库15家。三是做好创新文章,强化转型力度。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引领,通过支持企业科学技术创新,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卡脖子”瓶颈;持续推进“千企千亿”技改提质工程,真金白银支持企业技术改造;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支持企业数字转型。今年已促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41项,共建创新平台37个,达成合作项目协议 54个、合同金额 3007万元;积极争取科技副总,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目前我市共争取到“科技副总”50名,为挂职企业解决技术难题92个、正在解决69个。四是做好环境文章,强化服务力度。加强中央、省稳增长一揽子政策落实,持续强化惠企服务;依托先进制造业产业链链长制,强化产销对接服务,促进上下游公司实现就近、就地配套;依托产业链“金融链长”,组织金融机构与产业链企业深度对接,持续强化金融服务,为专精特新企业量身定制金融服务产品,全市198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有138家获得新增贷款,余额达到57.25亿元,其中纯信贷13.97亿元。同时,强化助企纾困服务,深入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和“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企业帮扶活动,结合我市实际,创造性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和“三联三促”活动,帮助“专精特新”为重点的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截至9月底,市县635个包保专班共包保四类重点企业1495家,收集困难问题2058个,已协调解决1784个,问题销号率达到86.68%。包括高新区、枣阳市、谷城县等各地都探索开展了很多服务企业各具特色的做法,为全市中小企业转型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湖北广播电视台记者:我市在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方面,下一步还将会有哪些行动?
王益民:下一步,我市将着力推动企业创新发展、集群发展、数字化发展,继续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是继续提升思想认识。专精特新企业是引领中小企业 发展的“方向标”和“领头羊”,我们要一丝不苟地贯彻落实好习关于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指示精神,在思想上将更重视、行动上更主动,切实把培育工作抓紧抓牢抓实,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二是持续优化培育机制。要在巩固以往行之有效的培育经验之上,认真落实《湖北省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细则》,按照“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个层次,全力培育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强、质量效益好的中小企业,铸造我市优质中小企业的核心中坚力量。三是持续加强政策落实。我市正在研究出台《襄阳市关于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高水平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全方位支持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同时,将继续及时了解吸收别的地方“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的好经验、好政策、好做法,特别是在融资支持、创新扶持、人才引进、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强研究,搞好政策储备,努力完善我市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政策体系。四是持续精准服务企业。扎实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和“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企业帮扶活动,回应企业诉求,帮助纾困解难。加强部门沟通协调,形成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工作合力。充分的发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作用,积极推出针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特点的个性化、高端化、“一对一”的精准服务,要组织和鼓励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专精特新“小巨人”公司可以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创新、人才培训、投融资等公益性服务,提升平台服务能力和水平。
湖北日报记者:枣阳市作为“百强县市”,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对枣阳发展带来了哪些帮助?
唐齐全:近年来,枣阳市以科学技术创新为驱动,以培育科学技术创新型企业为重点,组建七大产业链发展智库,通过“政府+高校+研究院+企业”的产学研用新模式助推产业升级,依托湖北工业大学枣阳产业技术研究院、武汉工程大学枣阳产业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等各类科学技术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在科学技术创新中主动成为牵头者。并结合枣阳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梳理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80多家科技型企业已进入培育库。通过努力,我市共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1家,主要分布在新能源新材料、电子电器、汽车及零部件、精细化工等重要产业领域。
飞龙摩擦公司作为我市第一家获批的国家级专新特精“小巨人”企业,充分的发挥产业链“链主”作用,加强资源整合和技术集成,成功带动龙运摩擦、百兰车轴等1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成长为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枣阳市汽车零部件产业迸发“大能量”,2021年,全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实现总产值197.4亿元,同比增长22.9%,枣阳市摩擦材料产业集群是省级重点培育成长型产业集群,摩擦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三分之一,枣阳经开区汽车新材料创新型产业集群入选2022年湖北省创新型产业集群拟认定名单。
隆胜四海公司作为本次新获批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年来,共承担实施了国家级项目7个、省级项目9个,牵头组建了“武汉大学有机硅精细化学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大学特种硅树脂及其功能衍生材料校企研发中心”等创新联合体,推进产学研用深层次地融合,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培育带动我市精细化工产业链企业30多家,2021年,全市精细化工产业实现总产值131亿元,同比增长26%。
专新特精企业成为枣阳激发创新、促进就业、推动县域百强进位的重要力量,在“小巨人”企业的带动引领下,我市县域经济连续5年位居全省二类县市前列,2021年位列一类赛区第5位;连续5年跻身赛迪全国百强县市榜单,2022年位居84位,5年前进15位,交出了高水平发展的精彩答卷。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立足聚焦“专精特新”主阵地,持续开展优质企业培育工作,力争到2025年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以上,省级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等试点示范企业突破50家,以争第一、创唯一、拼命干、抢在前的最佳姿态,助推我市县域经济全国百强再进位!
荆楚网记者:谷城县在优质企业培育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请问,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上采取了哪些举措?
魏发兵:近几年来,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上,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一是强化政策引领。出台《谷城县创新型县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全面加快科学技术创新推动工业经济高水平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创新政策,涵盖平台建设、动能转换、梯队培育、要素保障等多方面内容。围绕工业强县建设、县域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产业链链长制、智能制造基地建设以及工业经济专项支持政策等构建工业经济发展的四梁八柱,打出政策组合拳。二是加大投入保障。三年来,全县本级财政科学技术支出累计达到5.48亿元,县级层面每年设立全面加快科学技术创新专项资金2000万元。实施“技改提质,智造焕新”三年行动,累计兑现奖励资金1845.1万元,撬动企业技改投入400亿元。三是着力招才引智。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靶向引才”,建立完善专家智库,带领企业与智库内的专家对接合作。同时大力实施“技能提升”行动,探索职业教育弹性学制,订单式培育一线专技人才、企业工匠,引导县内职业高中与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与企业联合开展订单式培训。四是大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围绕产业高质量发展及企业技术需求,鼓励企业联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搭建新型创新平台,以平台为载体,推进产学研用深层次地融合,推动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在我县转移转化。
襄阳日报记者:高新区作为我市经济发展“火车头”,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
陈中永:截至目前,我区共有专精特新企业73家,其中国家级17家,省级56家,均居全襄阳市第一。一是抓部门联动筛选一批。对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要求,我局会同科技、税务等部门聚焦营收五千万至四个亿、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强、研发投入高等条件,对辖区规上工业公司进行全面梳理,筛选出70余家重点培育企业,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同时组织90余家企业参加市、区专精特新辅导培育会,开展“线上+线下”申报培训指导工作,全过程点对点政策解读。二是抓技术改造培育一批。大力引导中小企业开展制造技术突破和生产的基本工艺创新,增强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以智能化升级、集群化发展、服务化延伸、绿色化转型、安全化管控“五化”改造为抓手,持续开展“千企千亿”技改提质工程,支持中小企业加大升级改造力度、提档升级。三是抓科学技术创新储备一批。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孵化创新型中小企业,促进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内部管理等方面不停地改进革新,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产品科技含量,为专精特新企业充实后备力量。四是抓营商环境壮大一批。为企业未来的发展营造良好公平的营商环境,统筹开展企业培优与纾困工作,推动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以推动国务院6个方面33条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落实落地,帮企业纾困解难。以“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为契机,做实“百名干部进百企”包保活动,组织并且开展银企对接、用电保障、劳务合作等专项服务,全心全意为企业纾困解难,千方百计助公司发展腾飞。营商环境的优化,使一大批中小企业克服了疫情和市场冲击的困难,全面复苏,重振成为专精特新企业预备队。
襄阳人民政府网记者:湖北新华光信息材料有限公司作为光电产业的优秀代表,深耕专业领域,在专业化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杨睿:光电产业是一个朝气蓬勃的产业,往往与最先进、最前沿、最核心的科技紧密相关,见证着时代的发展进步。
新华光公司专注于特种光学材料已经有六十余年,历经岁月沉淀,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术优势。截至目前,我们拥有专利技术219项,其中发明专利146项,参与编制了3项国际标准、主导编制了6项国家标准,正在实现由“专业跟随者”向“专业领跑者”的角色转变。
近年来,公司研制生产的特种光学材料及元器件产品,满足了安防监控、车载摄像、红外探测、智能眼镜等现代光电信息领域的广泛需求,是国际主流光学系统模块设计的首选材料,公司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各大头部光电企业的主要供货商和战略合作伙伴。
我们在技术创新、市场开拓方面取得的成绩,有赖于专业化研发队伍建设和研发投入保障,截至目前我们拥有研发人员110人,占员工总数的18%,其中30%拥有硕士、博士以上学位,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7%,新产品贡献率达35%。
襄阳之声记者:我们都知道航宇嘉泰生产航空座椅产品,请问,这款产品有哪些科技含量?在科学技术创新引领发展方面,嘉泰公司还取得了哪些成果?
航空座椅不单单是乘坐设备,它更是飞机应急着陆条件下的救生设备。需要满足在飞机应急着陆条件下,承受16G载荷不破坏;对乘员头、颈、腰椎、股骨等全系统来进行防护,保证乘员不受到致命性伤害;保持应急撤离通道畅通,实现“黄金90秒”快速撤离;同时还需要满足材料防火、烟密度、热释放、气体毒性等等指标要求。航宇嘉泰在航空座椅的安全技术等领域达到了世界前沿水平,是全球首家通过了乘员头部损伤叠加颈部损伤试验的座椅厂家。
飞机减重是各大航空公司改善飞行航程、载重、燃油以及运营经济性的重要手段,航宇嘉泰运用钛合金、镁铝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等先进材料并来优化设计,以“克克计较”的苛刻态度,实现了单座重量仅几千克,比传统座椅减重20%的技术优势。
在“减重”之外,公司创新产品舒适性设计,引入国际设计理念,打造出外观现代、新颖、时尚,又具备自身文化特色的新一代座椅,确保在有限的空间内为旅客提供更愉悦的飞行体验。
在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方面,每年将营业收入的10%投入到科研,取得了完备的行业资质,是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座椅厂家中,唯一取得FAA和EASA的认证,以及波音、空客交付资质的企业。目前航宇嘉泰获得了72项国家专利,3人被评为航空工业集团专家。其中“基于运输类飞机坠撞条件下乘员防护关键技术探讨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航宇嘉泰作为中国商飞的二级供应商,自C919项目立项之初就积极努力配合中国商飞,共同走过了C919从研发、试验、制造到试飞的全部过程,是中国商飞二级供应商中唯一获得两次银奖的供应商。